【对象不能犯是什么意思】在刑法理论中,“对象不能犯”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常用于判断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它指的是行为人误以为自己正在实施某种犯罪行为,但实际上其行为对象根本不可能成为该犯罪的客体,因此其行为无法实现犯罪目的。这种情形通常被视为“不能犯”,但与“未遂犯”有所不同。
一、对象不能犯的定义
对象不能犯是指行为人基于错误认识,误以为自己的行为可以侵害某一特定法益,但实际上该行为所针对的对象在客观上根本不可能成为该犯罪行为的客体,因而其行为不具有实质危害性。
例如:某人试图用假币购买商品,但其使用的假币根本无法被商家识别为假币,那么他的行为就属于对象不能犯。
二、对象不能犯的特点
特点 | 内容说明 |
行为人主观上有犯罪意图 | 行为人有明确的犯罪故意,如诈骗、盗窃等 |
客观上不存在可侵害的法益 | 所针对的对象不具备法律意义上的“可侵害性” |
行为没有造成实际危害 | 因对象不可侵害,行为无法实现犯罪目的 |
不构成犯罪既遂 | 因对象不可侵害,行为未达到既遂状态 |
三、对象不能犯与未遂犯的区别
对比项 | 对象不能犯 | 未遂犯 |
行为对象 | 实际上不可能成为犯罪客体 | 实际上可能成为犯罪客体 |
危害性 | 无实质危害 | 有潜在危险 |
法律评价 | 通常不构成犯罪或按无罪处理 | 构成犯罪未遂 |
主观故意 | 存在犯罪故意 | 存在犯罪故意 |
四、对象不能犯的司法认定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对象不能犯,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行为人是否具备犯罪故意;
- 其行为是否针对一个现实中不可能成为犯罪对象的对象;
- 行为是否具有现实危险性;
- 是否对社会秩序或他人权益产生实质影响。
若行为人所针对的对象根本不可能成为犯罪的客体,且行为本身不具有现实危险性,则通常不构成犯罪。
五、总结
“对象不能犯”是刑法中一个特殊的理论概念,主要用于区分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实质危害性。它强调的是行为对象的不可侵害性,而非行为本身的性质。在实务中,法院通常会结合主客观要件进行综合判断,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法律适用的准确性。
概念 | 含义 |
对象不能犯 | 行为人误认为能实施犯罪,但实际对象不可能成为犯罪客体 |
未遂犯 | 行为人已着手实行犯罪,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得逞 |
司法认定 | 需结合主观故意与客观条件综合判断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象不能犯”虽然在形式上看似接近犯罪,但由于缺乏现实危害性,往往不被认定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