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胞物与的汉语大词典】“民胞物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成语,最早见于北宋理学家张载的《正蒙·乾称篇》。其本意是“百姓皆为我的同胞,万物皆为我的朋友”,表达了儒家“仁爱”思想中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在《汉语大词典》中,“民胞物与”被收录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其解释不仅包括字面意义,还涉及其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
“民胞物与”出自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这一思想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并对后世的思想家、文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语境中,“民胞物与”常用来表达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的精神,倡导人们以宽广的心态看待他人和世界,追求社会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民胞物与 |
出处 | 张载《正蒙·乾称篇》 |
原文出处 |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字面意思 | 百姓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 |
哲学思想 | 儒家“仁爱”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
现代含义 | 表达博大胸怀、包容精神、社会和谐与生态平衡 |
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 用于形容对他人的关爱和对万物的尊重 |
使用场合 | 文学、演讲、教育、社会倡导等 |
相关人物 | 张载、程颢、朱熹等儒家学者 |
现代应用 | 用于倡导环保、公益、慈善、社会公平等主题 |
三、结语
“民胞物与”不仅是古代哲人的智慧结晶,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价值观念。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时,应保持一颗宽容与仁爱的心,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每一份资源,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通过了解和运用“民胞物与”这一成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更积极、更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