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骨悚然的词语解释】“毛骨悚然”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恐惧、紧张或惊讶而感到极度不安的情绪状态。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端情绪下的生理反应,让人不寒而栗。
一、词语解释总结
词语 | 毛骨悚然 |
拼音 | máo gǔ sǒng rán |
出处 | 出自《晋书·王敦传》:“虽未及大乱,已足使人毛骨悚然。” |
含义 | 形容人因害怕、惊恐或紧张而感到全身发冷、毛发竖起,产生一种极度不安的感觉。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恐怖、惊悚的场景或令人不安的事情。 |
近义词 | 心惊胆战、胆战心惊、不寒而栗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自若、从容不迫 |
二、词语详解
“毛骨悚然”中的“毛”指的是人的头发,“骨”指骨头,“悚然”是惊惧的样子。合起来就是“头发和骨头都感到惊惧”,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危险、恐怖或令人不安的情境时,身体产生的强烈反应。
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影视剧情中经常出现,尤其在恐怖片、悬疑小说中,用来渲染紧张氛围,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三、使用示例
1. 电影场景:
“那部恐怖片的最后一幕让观众都毛骨悚然,不少人吓得不敢睁眼。”
2. 生活场景:
“走在深夜的小巷里,听到奇怪的声音,他顿时毛骨悚然。”
3. 文学描写:
“看到那一幕,她的心跳加速,浑身发冷,仿佛被什么东西盯上了,真是毛骨悚然。”
四、常见误区
- 误用场合:有人会误将“毛骨悚然”用于轻微的不适或尴尬情境,但其实它更适合用于强烈的恐惧或震惊。
- 搭配不当:如“感到毛骨悚然的气氛”虽然可以理解,但更自然的说法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
五、结语
“毛骨悚然”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成语,也体现了汉语中对情绪与身体反应的细腻描写。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