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意思是什么】“始作俑者”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的礼制和道德观念。这个成语最初带有强烈的贬义,用来指代那些首先发起某种不道德、有害或破坏性行为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但核心含义依然保留。
一、
“始作俑者”原意是指最早用陶俑陪葬的人,后来引申为“第一个做坏事的人”或“引发不良后果的源头”。在现代语境中,它常用于批评那些率先做出错误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人,具有明显的负面评价色彩。
虽然有时人们也会用它来泛指某个事件的发起者,但在正式或文学语境中,仍多用于贬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始作俑者 |
拼音 | shǐ zuò yǒng zhě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
字面意思 | 最早制作人俑陪葬的人 |
引申意义 | 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引发不良后果的源头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也可泛指发起者 |
现代用法 | 批评率先做出错误行为的人 |
同义词 | 首恶、罪魁祸首 |
反义词 | 顺从者、追随者 |
示例 | 他就是这次事故的始作俑者,必须承担主要责任。 |
三、结语
“始作俑者”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以及对先驱者的复杂态度。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应根据语境合理使用该词,避免误读或过度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