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侠仗义的词语意思是什么】“行侠仗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具有正义感、勇敢、乐于助人,并愿意为他人伸张正义的行为。这个词语源自古代武侠文化,是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常见的主题。
一、词语含义总结
词语 | 行侠仗义 |
拼音 | xíng xiá zhàng yì |
含义 | 指人有正义感,勇于帮助他人,维护公道,不畏强权,敢于为弱者打抱不平。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小说、戏曲及现代武侠作品中,如《水浒传》等。 |
近义词 | 扶危济困、见义勇为、伸张正义 |
反义词 | 落井下石、见死不救、自私自利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英雄人物、侠客或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行为。 |
二、详细解释
“行侠”指的是执行侠义之道,即按照自己的信念去行动;“仗义”则是指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合起来,“行侠仗义”强调的是一个人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有责任感和道德感,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他人,对抗不公。
在古代社会,这种精神常常被寄予在侠客身上,他们游走江湖,惩恶扬善,成为人们心中的正义化身。而在现代社会,“行侠仗义”虽然不再局限于武侠世界,但依然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人。
三、实际应用举例
场景 | 示例 |
社会事件 | 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偷东西,主动上前制止并报警。 |
工作环境 | 发现同事被不公平对待,站出来为他辩护。 |
家庭生活 | 帮助邻居老人搬运重物,或者调解家庭纠纷。 |
四、结语
“行侠仗义”不仅是古代文化中的理想人格,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推崇的一种精神。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勇敢发声,在他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过理解这一词语的内涵,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地践行正义与善良,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