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倒打一耙什么意思】“倒打一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争执或矛盾中,一方原本是错的一方,却反过来指责对方,把责任推给对方。这个成语形象地比喻了“颠倒黑白、反咬一口”的行为。
一、词语解释
倒打一耙:原意是指在战斗中,一方被击败后,反而用武器(耙)攻击对方,后来引申为一种诡辩或反咬的行为,即本来是自己做错了事,却反过来责怪别人。
二、来源与出处
该词最早出自《水浒传》,其中描述了一些人为了逃避责任,反而诬陷他人的情节。后经演变,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广泛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
三、用法与例句
使用场景 | 举例说明 |
日常对话 | 他明明是错的,却倒打一耙,说是我先挑衅的。 |
新闻评论 | 这个官员在调查中倒打一耙,试图转移公众视线。 |
文学作品 | 敌人倒打一耙,企图掩盖自己的罪行。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反咬一口、嫁祸于人、颠倒黑白 |
反义词 | 自知之明、承认错误、坦白从宽 |
五、总结
“倒打一耙”是一个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承认自己错误,反而将责任推给别人的言行。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有效地表达对这种行为的不满或批评。了解其含义有助于我们在沟通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避免被误导或误解。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近义词 | 反义词 |
倒打一耙 | 责任方反咬对方 | 《水浒传》 | 口语/书面 | 反咬一口、嫁祸于人 | 自知之明、承认错误 |
通过以上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倒打一耙”这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