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为乌有成语用法】“化为乌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事物完全消失、毫无踪影,常用于表达某种期望、希望或结果最终落空。该成语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其生也,若梦之觉;其死也,若梦之息。无古无今,无生无死,人之生也,固若是乎?其梦之觉也,若梦之息也。夫至人,其心如水,静而无波,动而不扰,故能与天地同流,与万物俱化。故曰:‘化为乌有’。”虽出处略有不同,但现代多用于形容事物彻底消失。
成语“化为乌有”的用法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化为乌有 |
拼音 | huà wéi wū yǒu |
释义 | 指事物完全消失,毫无踪迹;比喻希望、计划等落空。 |
感情色彩 | 贬义(多用于负面结果) |
语法结构 | 动词性短语,常作谓语、宾语使用 |
常见搭配 | “希望化为乌有”、“努力化为乌有”、“梦想化为乌有” |
近义词 | 付诸东流、烟消云散、荡然无存、灰飞烟灭 |
反义词 | 实现、达成、存在、保留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计划失败、愿望落空、成果消失等情况 |
例句 | 他的投资计划最终化为乌有,令他十分沮丧。 |
使用建议
在实际写作或口语中,“化为乌有”适合用于较为正式或书面的语境,尤其在描述理想、目标、努力等未能实现时,具有较强的表达力。需要注意的是,该成语带有较强的消极意味,不宜用于正面或中性的语境中。
此外,虽然“化为乌有”常被单独使用,但在具体语境中,最好结合上下文来增强表达效果,例如:
- “他多年的努力最终化为乌有。”
- “这场灾难让所有希望都化为乌有。”
小结
“化为乌有”是一个形象生动、含义明确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言环境,尤其适合表达失落、失望的情绪。掌握其用法和适用范围,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